郭芳全的“为民请命”!(上)
时间: 2024-06-17 20:33:09 | 作者: 乐鱼体育官网首页入口
【编者按】: 关注民生,是新闻记者的神圣职责。在日常的新闻报道活动中,记者如不能站在百姓人民的角度,不能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 ,则不是一名称职的记者。
新闻记者如何关注民生,并且对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思路进行探索研究,从而能更倾听基层百姓心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呢? 多年来,郭芳全不论在编辑,还是记者岗位,一直 “为民请命”,扎根西部这片热土,始终以报道“民生热点新闻”为重点,只要是老百姓“关心的”就是他最为“关注的”,可以让我们为其骄傲和庆幸。20多年来,新闻内容跟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事的变迁而一直在变化,然而郭芳全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的报道初衷始终如一。
远到1997年他在当编辑、记者时,扎根基层,与一线带兵人实行“五同”,对某红军师装甲团一营营长刘志立知兵爱兵的事迹进行扎实采访后,饱蘸激情写就了《刘营长和他的知兵图》一文,刊发在《报》上,在兰州战区引起广泛关注,此文也获得报当年好新闻一等奖;近到2006年的《定西希望之路福》,2011年《会宁:20个草畜文件给力》,以及2012年《会宁:旱作农业走进新时代》等报道……每一篇新闻,但求通过客观的事实阐述以及真实的民生诉求,引起社会乃至政府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他写的每一篇民生报道,刊出时看似“一气呵成”,然而这背后的故事,只有他自己方能知道。在采写《定西希望之路福》时,他几乎跑遍了定西所有县区,可谓是重走“费老路”,寻找当年那熟悉而陌生的印记,历经数月,走遍定西所有县区,给政府有关部门和当地群众留下吃苦耐劳的作风和扎实的文风;2011年7月,为采写《会宁:旱作农业走进新时代》一文,他深入该县28个乡镇,与农户同吃同住一起劳作,与当地农牧部门领导一起顶烈日,冒急雨,深入田间地头进行一线调研,通过半月的翔实数据,才写就了这篇文稿,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此文《甘肃日报》刊发后,引起各级政府的格外的重视。原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陆浩,看完此报道后,进行了亲笔批示,并在《甘肃日报》报眼位置做刊发。
其实民生新闻近年来之所以成为老百姓最爱看的文字,很大原因是由于“民生视角,最触动人心”。
是的,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关注民生,急百姓之所急”永远是他不变的追求。
心系百姓是新闻感动读者的魅力所在,也是一个媒体责任与风格的体现。“真正的新闻不是一味地歌功颂德,是能够让读者从中真正获取对自身有益的消息,或通过新闻能够反映民生疾苦,并帮大家处理问题”。
然而还是那句话,新闻不一样,但他对百姓的关注始终不变。我们真心希望,他关注的焦点始终不曾从“百姓”身上转移。
原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陆浩对《会宁:旱作农业走进新时代》一文作出的批示(2011年11月18日《甘肃日报》一版报眼)
本报兰州讯(记者王朝霞)11月1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对本报前不久发表的《会宁:旱作农业走进新时代》一文作出批示。
陆浩在批示中说,10月12日《甘肃日报》发表了《会宁:旱作农业走进新时代》一文,全面总结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会宁县的推广情况。从报道来看,会宁县坚持不懈地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仅成功走出了在旱作农业区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独特路子,解决了在降雨量偏少且不均衡地区粮食生产不稳的历史性难题。同时带动了草食畜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过去连吃饭问题也难以解决的地方,因为粮食稳产、秸秆利用,使畜牧业获得长足发展,成为旱作农业区一大产业,这也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大力推广的这项技术,是有效抵御干旱灾害、促进旱作农业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各级党委、政府要及时总结实践经验,认真研究解决普及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推进旱作农业发展。要逐步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对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大县给予扶持,确保完成明年全省推广1200万亩的任务。要以推广这项技术为契机,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手段,着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甘肃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上一篇:让“自然”“吹”绿这里
下一篇:超高速!1小时挑选45万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