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应用 > 按应用物料分类

让“自然”“吹”绿这里

时间: 2024-06-17 20:33:00 |   作者: 乐鱼体育官网首页入口

  7月8日~9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跟随“碳中和背景下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媒体培训班,前往内蒙古巴林左旗,探访大自然保护协会在当地的深度贫困村提升项目。

  巴林,蒙语意为要塞。辽国时,这里以“负山背海,天险足以为固”成为富饶的都城所在地。

  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与资源不合理规划利用等因素,巴林左旗草地退化、河流缺水断流、农田收益低等问题日渐显著。

  于是,大自然保护协会巴林左旗深度贫困村综合提升工程建设项目落地查干哈达苏木查干套海嘎查和十三敖包镇西沟村。

  “处于干旱半干旱区的巴林左旗水是生产与生态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从这里切入,提出了NbS气候智慧型农业(CSA)的理念。”大自然保护协会内蒙古项目总监林阔成说。

  NbS是通过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充分的发挥ECO的服务功能,减少人类和社会经济系统对于极端气候事件或者缓发事件(干旱等)的暴露度,降低其脆弱性,提升适应能力,能应用在农、林、水、防灾减灾、城市建设等各方面,例如通过保护或修复城市湿地,涵养和净化水源,改善饮水安全的同时降低洪涝发生的风险等。CSA的最终目标是粮食安全和发展,生产力、适应性和减缓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则是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必需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群山围抱的西沟村,矮壮的玉米已有半人高,不远处的高粱苗也长势良好。苗下土地上覆盖的地膜,在太阳下闪着银色的光芒,就好像一条河在静静流淌。

  “春天抓住苗,能看到全年60%的收成!”西沟村书记武春林望着田间的庄稼,十分高兴。

  林阔成介绍到,2019年,三峡集团联手大自然保护协会,在巴林左旗西沟村推广了这种全覆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薄薄一张膜,捂住水,压住草、憋死虫,真正的完成“两省一有”省时、省力、有机。

  “这个技术能充分的利用天然降水,百姓们一滴水不用浇,产力跟灌溉产力一样。”林阔成说。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实现了双保障,对比传统种植模式,村民实现每亩增收约500元,种植培养面积也由最初的400亩增至今年的5000亩。

  除了引进旱作技术,结合肥料综合管理,将原地下水水浇地粮食种植转变为旱作种植,提高粮食产量,节约地下水外,该项目还在侵蚀沟进行生态谷坊的建设,截流雨水,减少径流,同时实施养殖业牲畜粪便与农村里的生活有机垃圾转化为有机肥就地还田。

  在查干哈达苏木查干套海嘎查,项目则结合禁牧政策,实施将饲用燕麦、大麦等籽粒转化为青苗饲料的鲜草工厂建设,扩大饲料厂来源,解决冬春季青饲料不足问题,降低养殖成本,提高舍饲效益。同时,对沙里河源头及乌力吉木伦河支流做综合系统生态修复,着力恢复湿地,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活动期间,清华大学气候院常务副院长李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吟隆,分别就碳中和、NbS与生态文明,国际粮农组织碳中和茶案例研究等主题进行了演讲。此次培训班由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大自然保护协会联合举办。

  回到西沟村,在座谈会上,当地百姓提及帮他们脱贫的地膜技术时,有喜也有忧。“我们大家都希望大家帮助呼吁一下,我们亟需专家来帮助更好地解决地膜残留问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全部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面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FASE 前沿研究:探索城市畜牧农场的粪料循环利用情况:埃塞俄比亚案例


上一篇:【48812】七星分公司机械筛土加快春耕出产
下一篇:超高速!1小时挑选45万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