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重温交公粮岁月
交公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商鞅变法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中国的战国时期,法家商鞅为了实行兼并战争的需要,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变法。主要内容围绕耕战,制定政策法规并坚决实施,交公粮便是其中一种方式。秦国民众除了到军队服役的,绝大多数要种粮,而且收成好坏可评功受爵。后来的汉朝也受到此影响,对农民的税收往往是粮食,以后各代沿用。
近代中国,因战争原因一直保存着 “交公粮” 这一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种国家的地,向国家交税是天经地义的事,以交公粮的形式完成国家农业税收。1958 年 6 月,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为我国农业税的征收作出了具体要求。
当时交公粮是按生产队的人均土地多少摊派任务,由生产队统一缴纳,这是所谓的 “皇粮国税”。鉴于全国范围较广,对于公粮的含义和叫法不一样,有的地区将农业税俗称为 “公粮”。农民可以用粮食抵现金,粮食合款作价以后抵交农业税。交完粮食结算时,扣除应交的农业税,将剩余款全部打入生产队账户。
交公粮在中国历史上至少维持了两千三百年以上。它见证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也体现了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2006 年初,国家取消了实行了几千年的传统税收 —— 农业税,至此,农民们欢欣鼓舞,彰显了我们的祖国的进步和强大。
在改革开放前的六七十年代,交公粮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做的集体行动。那时候,土地归集体所有,大家共同劳作,地里的庄稼成熟后,全体社员一起下地收割。收割回来的庄稼用人工镰刀进行作业,随后用木板车(架子车)由牲口拉到禾场进行脱粒。最早期的脱粒方法是人工用莲枷将庄稼颗粒拍打下来,男女社员站成对排,女社员占多数,他们一边用竹制或木制莲枷拍打庄稼,一边喊着整齐高吭的农家号子,打一遍翻一遍,小孩们则跟在大人身后,像看电影似的兴奋不已。或者也可以用牲口拉上石磙来碾压脱粒。脱粒完成后,将作物秸秆用扬叉叉至禾场周边堆成柴垛,接着用木抱板将打下的粮食拉拢成堆状,队长安排有经验的男劳力用木锨扬净后,选择晴天进行晾晒,晒干后再由女社员用筛子、簸箕整理干净,最后装麻袋、装上木板车运往公社粮食收购站。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集体生产被个体生产代替,交公粮变成了以各农户为单位。农户们在自家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收获粮食后,同样经过人工收割、脱粒、晾晒、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然后装袋运往粮站。
庄稼成熟后人工收割,用木板车拉到禾场脱粒,晾晒整理后装袋运往公社粮食收购站。
无论是集体交公粮还是个体交公粮,庄稼成熟后都是依靠人工使用镰刀进行收割。接着用木板车(架子车),在牲口的拉动下将粮食运到禾场进行脱粒。之后经过晾晒、整理等步骤,最后装袋运往公社粮食收购站。这样的一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农民们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劳动。
在粮站要过 “三关”,包括铁钎扎袋筛粮确定杂质比例、验质员嚼粮决定水分大小等。
农民们拉着粮食来到粮站后,可没那么容易就能完成交公粮的任务。这里要过 “三关”。第一关,粮站验质员手中有一个空心的铁钎,用铁钎把粮食袋扎穿,让粮食顺着铁钎流入一个铝制品细孔小圆筛子里;第二关,用这个小圆筛子筛粮食来确定所含杂质的比例;第三关,验质员用牙齿来嚼粮食来决定其所含水份的大小。只有这几项指标都过了关,粮食才能过磅入库。一旦验质员说质量不合格,农民们就得拉回去在大热天里重新翻晒整理后装袋装车,再拉来验质过关,这可把人折腾得够呛。那时的农民们都渴望一次性过关,谁也不想来回倒腾。
粮食入库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随着粮食越堆越高,男社员们需要背着麻袋上跳板将粮食堆入粮仓。空手在跳板上走动都打晃,更别说背着一麻袋粮食了。但这个重体力活一般都是由男社员承担。
大队干部用大喇叭通知交公粮事项,有极少数抗交户但最终没能抗过国家政策。
各大队、生产队在接到公社分配的交公粮指标数字后,大队干部便会用大喇叭广播通知交公粮的限期时间及另外的事项,比如要求粮食晒干、扬净、无杂质、颗粒饱满等,每天大队干部都要喊上好几遍。虽然有极少数心存侥幸心理的抗交户,但最终也没能抗过国家政策,大家都积极履行交公粮的义务。
在那个年代,粮站验质员虽没什么官职,可手中的 “权力” 却不小。叫粮食质量过关就过关,叫先过磅就先过磅,说一不二。各大队书记、生产队长都必须讨好巴结他,也不敢得罪他,更别说交公粮的老百姓了,奉烟递水者都排成队。一个小小的粮站验质员,如果想找哪个大队、生产队要个什么木料自家搭建个鸡舍、猪舍、厕所之用,那简直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更别说其他农产品了。有了这些小恩小惠的铺垫,交公粮这一关就一路畅通了。
支持国家的工业和城市建设,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在七八十年代,农民交公粮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粮食资源,这些粮食被用于支持国家的工业和城市建设。当时,国家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的兴起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而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通过交公粮的方式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农民们辛勤劳作,将收获的粮食上交国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国家将部分粮食收入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如修建水利设施、修路、建学校等。在交公粮的时期,国家会将一部分粮食收入投入到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中。修建水利设施能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粮食产量;修路可以方便农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运输;建学校则能大大的提升农村的教育水平,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平衡国家粮食供需关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交公粮有助于平衡国家的粮食供需关系。在那个年代,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农民们将自己的一部分粮食交给国家,国家能够准确的通过粮食的储备情况做调配,确保在自然灾害、战争等紧急状况下,国家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有人认为老一辈交公粮并非白交,对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有人觉得应给当年交公粮的农民发放补贴。
老一辈交公粮并非白交,在国家发展的历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农民交公粮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粮食资源,支持了国家的工业和城市建设。同时,国家将部分粮食收入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如修建水利设施、修路、建学校等,推动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此外,交公粮还有助于平衡国家粮食供需关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然而,也有部分人觉得应给当年交公粮的农民发放补贴。他们都以为,农民为国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交公粮是无偿的,如今他们年老了,应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特别是看到城里职工退休后有退休金,而交公粮的农民却没有,这种差距让他们都觉得不公平。
交公粮在当时确实是农民的义务,是国家为保障粮食供应和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政策。如今,将交公粮与养老金联系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交公粮和养老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公粮是农民对国家的一种贡献,而养老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其次,要确定交公粮的农民应该领取多少养老金也是一个难题,因为交公粮的数量和质量难以量化,而且不一样的地区、不同年份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目前,国家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如教育、医疗、环保等,需要大量的资产金额的投入。如果给交公粮的农民发放补贴,将会增加国家的经济负担。此外,国家已经在农村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农村养老保险、特困供养补助、高龄补贴等,这些政策已经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保障了农村老人的生活。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给交公粮的农民发放补贴并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200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自 2006 年起废止《农业税条例》,交公粮宣告结束,国家还向农民发放种粮补贴。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交公粮这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充足表现了国家对农民的关怀和对农业发展的新思考。
国家取消农业税,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不再需要为了交公粮而付出大量的劳动力和时间,能更加专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收入。同时,国家发放的种粮补贴也激励着农民积极投入农业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国家采取更多措施改善农民生活,尊重农民付出,实现农村全面繁荣。交公粮的时代虽然已结束,但农民对国家的贡献不可磨灭。我们期待国家能够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采取更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例如,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条件,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让农民的子女可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国家也应该更加尊重农民的付出,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让全社会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和贡献,营造尊重农民、关爱农民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实现农村全面繁荣的道路上,我们大家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加强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总之,交公粮时代的结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始终相信在国家的全力支持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