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应用 > 滚筒筛

青岛“城市蛙人”群体不足百人 属于高危行业月薪过万仍稀缺

时间: 2024-06-23 10:40:09 |   作者: 乐鱼体育官网首页入口

  在青岛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委身于狭小的管道,为城市“清肠”;或深潜于海下,为船舶“体检”、清理海生物,进行水下焊接、切割、打捞、搜寻等,在黑暗、肮脏的环境里,他们面临着高压、定向能力差、寒冷等诸多难题,他们搜过沉船,修过管网,他们拥有专业的潜水员证和潜水监督证,他们穿着近百斤重的潜水服在黑暗的水下工作,他们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他们就是“城市蛙人”。他们在全国只有几千人,青岛不到一百人,在机械化的智能时代,他们依旧无法替代。近日,早报记者走进这一群体,探访幕后的艰辛故事。

  负重下水线时,“蛙人”赵含琛和刘凯在西海岸新区平安码头进行码头探摸和录像检查工作,他们二人是青岛海跃潜水工程有限公司的员工,虽然都是90后,但是二人都有近十年的工作经验。当天,他们要下潜十多米进行作业,下水前,他们先对设备做检查,然后穿戴好装备:干式潜水服、潜水背带、头盔、潜水气瓶、还有重达二三十斤的潜水压铅,整套装备加起来近百斤。原本瘦小的赵含琛和刘凯一下子增重到了200斤,铅块是为了让人潜入到深水之中,不受浮力阻碍。

  做好准备工作后,二人被队友用一根“管供”缓缓送到海面上,随后二人慢慢下潜到十余米深,在码头周边进行探摸和录像。 “今天主要是检查浮码头的海生物覆盖率还有油漆状况,如果海生物覆盖率过高,就需要及时清洗整理。 ”青岛海跃潜水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坤说。整个检查过程持续半个多小时,两名“蛙人”互相配合,一人负责触摸检查,一人负责录像,岸上的工作人员就能够最终靠系统查看,将反馈回的情况做及时处理,并布置下一步的工作。当天的作业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将浮码头的情况摸清楚后,二人将数据传回岸上,队友们对情况详细记录后,潜水长一声令下“出水”,二人慢慢浮出海面,在队友的帮助下成功上岸。

  刘坤说,类似这样的水下作业,平均一个月20多次,“蛙人”是非常辛苦的。工作量大的时候,一名“蛙人”一个月有20天需要下水,每次在水下工作两三个小时,为了他们的身体考虑,公司有严格规定,8小时之内不能反复潜水,而且也会给他们提供巧克力等食品补充热量。

  “水流大的情况,‘蛙人’在水下待的时间又长,常常上来的时候,身体会虚脱,好几天都会感到不适。 ”刘坤说,我们员工的平均薪资在一万三左右,虽然在别人眼里是 “高薪”行业,但也是高危行业,所以真正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还是少数。 “我们这行不好干,除了下水作业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外,有的员工上年纪后会有各种行业病,关节疼、减压病、甚至有的还会股骨头坏死。很多时候弟兄们都是在为工作 ‘拼命’。 ”刘坤说,工作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他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个行业,愿意去参加了,为城市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年30岁的刘坤是河南商丘人。他曾经在被授予英雄救捞中队的海军某部服役5年,作为潜水骨干,刘坤先后执行了2008年奥运会、2009年海军成立60周年多国海上阅兵等水下安保任务。2010年退役后,他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应聘到地方企业做潜水工作,年薪十多万元。2014年他创办了自己的潜水公司,目前公司有潜水员15人,已实现大幅盈利。

  目前,不论是船舶检查、录像还是管网设备维修或海底打捞,都能见到刘坤团队 “蛙人”的身影。“今年8月份,海泊河污水厂北区D6内循环泵出现故障,该故障对污水处理系统造成极大隐患。由于北区D6内循环泵污水下吊检困难,一般常规方法无法实施循环泵吊拉。由于循环泵竖井内作业空间狭小,在污水中的能见度几乎为零,海泊河公司安全生产运营部和污水厂经过多次商讨研究方案,决定创新提吊方式,联系我们潜水员实施首次水下内循环泵检查和吊拉。 ”刘坤说,由于水下作业条件限制,潜水人员只能倒立水中进行探摸作业,安装和加固提吊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各方合作努力,D6内循环泵于当天下午3点顺利排除故障。

  9月初,青岛首创瑞海水务有限公司进行了一次“蛙人”水下修复筛网工作。公司负责这个的人说,当时筛网与填料长时间摩擦,造成筛网磨损、出现破洞,填料流失,对整个污水处理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之前解决筛网破损的方法只有生物池放空,露出筛网,查找漏点,再对漏点来修补。这种方法在生物池放空期间没办法正常进水,造成污水厂处理水量的急剧减少,加剧了外围管线冒溢的风险,对环境能够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他们采用了“蛙人”水下摸排的方法。漏洞找出后,“蛙人”用专用的补丁和螺栓进行了修补。这种方法提高了筛网的检修效率,维护了污水厂的正常进水和工艺运行,避免了外围管线冒溢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上一篇:【48812】潍坊高密市大牟家镇:建起产后服务中心化解丰盈后的“老大难”
下一篇:山西灵石华瀛天星柏沟煤业获绞车牵引新专利助力智能煤矿发展